為什么人死后要吃豆腐飯,原來大有深意?-西安南郊骨灰寢園
吃豆腐飯是流行于江浙滬一帶的民間喪葬習俗。當?shù)厝嗽谠岫Y結束后,喪主要舉辦酒席(雅稱“豆宴”),以酬謝前來參加葬禮的親朋和幫忙的友鄰。被請的人一般不會拒絕,否則就會被認為“失禮”。
在過去,白事上的酒席多為素席,食物以豆制品為主。美味佳肴的豐盛程度幾乎可以和喜宴相媲美,唯有一碗豆腐羹是必不可少的,所以當?shù)厝巳粤晳T上稱之為“豆腐羹飯”。那么人死后為什么要吃豆腐飯?又有哪些深意呢?接下來隨小編一起探個究竟。
據(jù)傳,戰(zhàn)國有個叫樂毅的孝子,待父母極為孝順。父母年紀大了,喜歡吃軟食,樂毅就用黃豆做成豆腐供父母食用。父母每天吃這類軟食,活到了高*的年紀。父母去世后,樂毅請參加送葬的鄰居吃豆腐宴,祝愿大家健康長*,由此便形成了葬禮上吃豆腐飯的習俗。
還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,西漢淮南王劉安崇尚神仙之術,天天服豆,希望可以長生。期間還發(fā)明了制作豆腐的方法。后其父病逝,按照當時禮儀,三日內要停廚熄火,所以劉安連吃了三天冷豆腐。
旁人見其把一團團雪白的東西往嘴里塞,以為他吃的是什么鳳髓羊酪,就說他不守禮節(jié)。劉安就在三日小殮后舉辦素席,席間特備一道冷豆腐,說破真情。從此孝子居喪多以豆腐為冷食,成殮后以豆腐宴答謝賓客的習俗因此而成。
流傳于江淮地區(qū)的傳說是這樣的,從前有一位阿公,給三個媳婦每人一升黃豆。大媳婦、二媳婦取回就把黃豆吃了,三媳婦把黃豆種在田里,把結的新豆收下來,如此三年過去,積攢了許多黃豆。阿公稱贊三媳婦能干,就讓她主持家務。
三媳婦用黃豆磨成豆腐,做成許多可口的飯菜孝敬公婆。阿公高興地說“我百年之后,你們用豆腐供我”。阿公去世后,三個兒媳便用豆腐做菜供奉,此事傳開后,便逐漸形成了喪事吃豆腐飯的習俗。
《荊楚歲時記》載冬至日“作赤豆粥以禳疫”的習俗,可見南方地區(qū)自古有服豆或豆羹以禳災疫祓除不祥的習俗。古人以為死者亡故的原因或以疾病、或以兇殃,不免有癘疫之氣纏繞尸身,故請送葬者食用豆制食品,可除去疫氣或不祥。
有人推測吃豆腐羹飯習俗是一種驅散“陰氣”的方法。豆腐以圓且硬的黃豆為原料,制成后呈雪白之色,是金氣的象征,這與舊時道家對豆腐性質的解釋相通,如所謂《天皇至道太清玉冊》言:"淮南王(劉安)得飛騰變化之道,煉五金成寶,化八石為水,得草木制化之理,乃作豆腐"云云,可見豆腐有克殺陰氣的奇效,適合送葬者食用。
還有人推測吃豆腐羹飯習俗的形成,可能與本佛教信仰中以黃豆為"舍緣豆"的習俗有關,含有祝禱逝者結緣佛法以度來生的理念,同時又增進了喪家與送葬賻奠者之間的情誼。
以上各種說法都是以間接資料或推測作為依據(jù)的,所以吃豆腐羹飯的習俗究竟起于何時,至今仍是個謎。但其中盡顯孝道與養(yǎng)生意識,如今的部分地區(qū)已演變成吃大鍋菜的習俗,大鍋菜里自然少不了豆腐。(圖片源自網(wǎng)絡,如有侵權聯(lián)系刪除)
文章來源:網(wǎng)絡 | 更新日期:2023-05-09 16:33